节日传说--九月祭火神节

日期:2022-02-08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普才顺(彝族)点击:1618 字号: 手机:

扫描微阅读

 

每年农历九月十八日,是楚雄市哨区彝族一年一度的火神祭祀节,彝语为“阿跺捏底①”。

相传,居住在哀牢山的彝族先民,为了寻找光明,祛除寒冷,历尽千辛万苦,从遥远的天山上采回了火种,给人间带来了光明和温暖。从此,彝家人与火为伴,创造文明,与火结下了难解之缘。彝家人认为火有火神存在,如果不很好地敬奉火神,一旦火神发怒,就会给人间带来灾难。

远古时,彝族先民用火镰和马牙石相互碰撞引燃火草获取火种,用火攻的办法来猎捕和战胜各种野兽。就是在刀耕火种的年代里,也是用烧荒播种的方式获取粮食。在严寒的冬天,靠生火取暖来战胜寒冷。勤劳的彝家妇女们白天做农活,晚上还要点亮明子火纺线织布。

火神在彝族心中是极其神圣的,家里支砌一个火塘或打一眼灶,都要请毕摩先生选择吉日,祭过火神以后方能生火煮饭。彝家人忌讳在火塘边和灶门前大声喧哗,打架或骂人。人大和小孩不得随意跨越火塘,否则就会得罪火神。

为了祈求火神爷专行善事,造福黎民百姓,人们就把农历九月十八日从天山上采回火种的那天晚上,订为“祭火神节”,年年如此,一直沿袭至今。

彝族的祭火神节主要以村落为单位,相约成群,在毕摩主持下,从高山上采回炸香棵叶,柏枝叶,香树叶等。夜幕降,大家用干柴在村头的场坝上燃起一堆火,把采来的树叶丢到火里一起燃烧,火烟所到之处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清香味。人们在火塘周围铺上青松毛,设上祭坛,点起清香,虔诚祭拜。

祭祀仪式开始,毕摩身穿法衣,头戴鹰爪帽,手摇冲天铃,跪拜祭坛前诵“祭火经”。待毕摩做完祭祀,参祭人员敲着羊皮鼓,吹着葫芦笙,弹起大三弦,围着篝火翩翩起舞,跳“掌火歌”,唱:“赞火调”。

整个祭祀活动完毕,在场的所有人员都从熊熊燃烧的火焰中跳过,意示自己已穿过火海,全身的污秽和邪气已被祛掉,洁净一身,来年一定会交好运。

祭火习俗不但表现了彝族崇尚文明,热爱自然,也充分体现了彝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注释:

①阿跺捏底——阿跺:火。捏底:敬神。全意为祭火神。

讲述:普才顺(彝族)

整理:楚雄市彝族传袭所

流传地区:楚雄市彝族聚居地区

 

名称:电话:
共0条评论

已关闭